Stefanie在中國香港出生、長大,
2019年末,
她與父母、弟弟在南丫島的度假屋改造完畢,
兩棟白色的房子依山傍海,
只能乘船到達,
屋子內外使用了大量舊船木,
房子也最大限度地向自然敞開。
8月底,Stefanie一家的度假屋OOAK Lamma
OOAK意爲one of a kind,獨一無二
房屋翻修時,
做過5年律師的Stefanie已然辭職,
並轉行成爲了一名專業廚師。
因此,房子是全家人的“家庭項目”,
也成了她專心分享食物的空間:
爲朋友與熟人們做飯,
每天工作到深夜也不改熱愛。
Stefanie的媽媽與她的繪畫老師共同完成的壁畫
在屋頂採摘香草的Stefanie
Nvidia 成美企第3季獲利最大推力 但股價維持漲勢的門檻高
夏季的末尾,
我們拜訪了Stefanie,
聽她說三十歲前後轉行的經歷,
以及食物究竟具有怎樣的力量,
能讓這棟度假屋“不只是個漂亮的房子”。
她說,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情,
一天工作12小時,也像在度假。
編輯:徐瑩
Stefanie的拿手甜品,舒芙蕾
舒芙蕾在烤箱裡“膨脹”,像一朵輕盈的雲。
Stefanie打開烤箱,帶着花生香氣的甜漫過整個廚房。她說:“我的配方里加了意大利米飯,把米煮到很爛,再打成茸,成品的口感比較黏,也更有層次。這是我爸爸最喜歡的甜品,他總和朋友講:不要錯過我女兒做的舒芙蕾。”
陽光下的白房子
這棟房子,也像飄在海上的雲。
Stefanie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。2018年前後,她與父母、弟弟希望,可以在遠離市區的海邊找到一棟房子,作爲全家人的度假屋。哪怕片刻得閒,平日裡各自忙碌的家人也能有機會聚在一起。房子改造時,她已經轉行做了廚師,於是這裡也成爲她爲親友煮飯的“桃花源”:“專心分享我的食物與生活”。
在香港島的碼頭登船
度假屋在南丫島的一片海灣,依山傍海的房子主要是住宅,零零星星地沒幾戶。綿延的山勢、海浪拍打礁石的濤聲,取代了市區密密匝匝的房屋和急促的“嘟嘟嘟”紅綠燈提示音,香港的高樓大廈都“退隱”了。
Stefanie說:“雖然在離島,上島只能依靠船,但從香港島的碼頭登船後,10~15分鐘就能到達。要在香港找到有這麼大戶外空間的地方,非常難。這裡的步伐那麼慢,我覺得很寧靜很舒服,甚至好像不在快節奏的香港。”
漁排
房前的水域,有一圈漁排,這又是一道非常“香港”的風景。偶爾地,Stefanie在廚房時,能看到魚兒躍出水面的樣子。
夕陽下的私人碼頭
戶外沙發區,面海發呆的好位置
她20歲起每天寫作1,000字,30歲版稅收入超過千萬:時間見證成長,5%改變就能帶來力量
房前的鹿
坐船過來,到達私人碼頭之後,就能看到兩棟白色的房子,每棟都有2層高。房子外面,放了2只定制的鹿,鐵質的,因爲這個地方叫鹿洲村。
客廳一角
臥室
一棟房子的一樓是客廳,另外一棟的是飯廳跟廚房。至於二層,每邊有一間臥室,中間由露臺連接。
“改造這裡其實是我們的‘家庭項目’,爸爸媽媽、我、弟弟都參與。我們認爲,身處一個漂亮的海灣,房子一定要和周邊環境融合在一起的,把更多的風景帶進來,讓人放鬆、愉悅。”
房屋內外用了大量老船木
老船木就是從廢棄船隻上拆下的木頭
Stefanie的父母都是建築設計師出身。房子的設計主要由爸爸負責。他在碼頭、外牆與室內鋪設了大量的舊船木。
敞開,盡情敞開
能開窗、能使用玻璃幕牆的部分,儘可能向大海“敞開”。沙發與擺件,多選用藍綠色的,再次呼應大海。
舊船木搭建的平臺
房子旁邊,有個用舊船木搭建的平臺,那是Stefanie最喜歡的角落。“平臺邊有一棵大樹,它是天然的畫框,我喜歡走上去,透過木頭畫框往外面看海,遠處的高樓若隱若現的,真是一幅非常美的風景畫。”她說。
Stefanie媽媽與她的繪畫老師共同完成的壁畫
兩間臥室裡,各有一幅壁畫,佔滿整面牆,那是媽媽與她的繪畫老師Marco Szeto合作完成的,畫裡有房前屋後的山海,還有站在海邊的鹿。
Stefanie媽媽的小畫
通往臥室的樓梯轉角處,也有一幅媽媽的小畫:幾個人在海邊,非常悠哉,一團團屋舍隔海相望,這是她嚮往的寧靜。
廚房一角
餐桌,材料爲木頭的化石
Stefanie自稱“煮菜的”,所以廚房與餐廳大多由她“掌管”,她請人安置了專業的廚房設備。整個島臺與餐桌共處一室,這樣一來,煮菜的人與吃飯的人隨時能說話。
“我做法餐嘛,菜式一道一道上桌,有人吃着吃着就走過來,看我做下一道菜。人多的時候,烤箱裡同時有十多個舒芙蕾,箱門打開的那一刻,濃醇的氣息涌出來,幾乎所有人都‘哇’的一聲,真是非常幸福的時刻。”
屋頂香草花園
屋頂還有一爿香草花園,是朋友幫Stefanie開闢的,種上比較常見的香草和可食用花,做菜時可隨手摘取。“這裡太陽特別曬,還有颱風天,所以儘量種簡單的植物。簡簡單單的,但能讓人和自然近一點。”
2019年末,度假屋改造完畢。Stefanie清楚記得,2019年12月22號的中午,她在這裡爲家人、親戚煮了第一頓飯。那時,她已經成爲了專業廚師。
“家人、朋友們過來,都很喜歡坐在戶外沙發,一邊看海,一邊喝咖啡。但毫不誇張地說,3年多來,我幾乎沒有空閒享受這樣的時刻。做廚師後,我想有個地方,比較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食物,所以只在自家的度假屋接受來自朋友們的邀約,每次大約準備10~12人的晚餐,我自己設計菜單。現在,我基本每週要來度假屋5天,每天的工作時長至少12小時,每晚回到市區的家時,已臨近午夜。”
茶几上的陶罐,裝的是定製香氛,由西貢的手藝人制作
Stefanie大學讀法律,然後在香港當了5年的律師。但她從小就喜歡做菜,這5年間一直慎重考慮着,要不要鼓起勇氣去做最喜愛的事情。
“我覺得食物的力量,首先在於它寄託了綿長的回憶。我念小學的時候,有陣子住在爺爺奶奶家,每天傍晚,他們家附近會有位老人支一口很大的鍋,在街邊賣油條,爺爺奶奶常帶我去買。”Stefanie說,“這樣的情景,現在應該看不到了。可是三十多年過去,我仍然記得那時冬天熱乎乎的油條和自己曾經滿心的期待。”
煮菜是讓Stefanie自在的表達方式。“分量、火候、時間,這些都可以用科學解釋。但它沒有絕然的對與錯,也可以包含很多情感和創意。”
做律師時,Stefanie發起過一個週末籌款項目:每逢週末,朋友去吃她做的菜,那頓飯錢扣除食材花銷後,捐贈給一個本地的非營利組織。
“通過這個項目,我既練習廚藝,還能幫助他人,而且我遇見了許多不同的人,彼此分享喜好與心得。所以食物可以表達關懷,把不同的人連接在一起。”
Stefanie從廚藝學校畢業時,和父親的合影
在臺中的米其林餐廳工作
籌款項目做了大概兩年多後,她發現,每天都在想下週末要煮什麼,也越來越覺得自己懂的不夠多。2015年,快30歲時,她辭去律師工作,到英國倫敦的“藍帶廚藝學院”學習法餐一年,接觸更專業的知識和技巧,並在畢業後於不同的米其林法式餐廳工作。
在餐廳後廚打拼,最基本的要求之一,一定是體力。“到一家米其林餐廳實習的時候,我每天工作17個小時,從上午8點開始,到凌晨1點結束,主廚的要求極高,不管是體力上還是精神上,都需要時時調整。”
回到香港後,即使在度假屋這個“一來就開心的桃花源”,她每天也要面對不同的困難。“刮颱風了;廚房裡的機器壞了,可師傅無法及時到離島修理;船是到達房子的唯一交通工具,維護船隻也是重要的問題。還有些時候,設計新菜單卻無法突破,朋友們吃完後沒有喜悅,就會自我懷疑,我是不是不夠好?”
Stefanie說,從藍帶畢業的時候,老師告訴他們:往後十年裡,可能你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已經不在這個行業,爲什麼有些人會繼續,有些人不能?不是因爲誰煮的菜更好吃,或者誰更有天分,而是誰可以堅持到底。“這可能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,每當我遇到困難,我就想想這句話,然後堅持下去。”
買好食材,坐船上島
圍坐談笑的時刻其實很難得
雖然現在已經有四五個幫手,但每個“工作日”的上午十點左右,她都先去市場採買食材,然後坐船上島,開始爲晚餐做準備。
大概傍晚6點多,吃飯的人們到達,彼此交談並介紹菜式後,開始正式用餐。晚餐要持續2個多小時。10點多,食客們離開。有時候,Stefanie還要再待一會,爲第二天做預備工作,通常12點多,回到城市裡的家。“有些在這裡新認識的人,後來變成很好的朋友,她們定時來探望,我得到的,的確比想象的更多。”
在自家的度假屋,有真正的度假時刻嗎?我們問。
“雖然很忙碌,哪怕每天都在煮飯,可是當我擡頭向外面看去的時候,我就感覺自己是在度假的。希望這份熱愛不要減退,放在食物裡的熱情,吃的人一定會感受到。”做喜歡的事情,就不會真正內耗。
煮飯,也不是Stefanie放在這個房子裡的全部生活。
她說:“有時做完一點事情,到臥室裡彈琴,十分鐘、二十分鐘後,就很放鬆了。我儘量把其他的愛好帶到這裡,最近喜歡花藝,所以有時自己插花,讓房子更加漂亮。以前,大部分的人都會說工作與生活要平衡,現在,可能很多人會追求讓工作與生活融爲一體。來這裡給別人煮菜,的確已經成爲了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九龍城市場
拍攝第二天,我們跟着Stefanie去九龍城市場。在這個彙集了各方食材的“小社區”,她有相熟的檔位與店鋪,先買新鮮的本地蟶子,再去賣上海雜貨的店裡找臘腸、金華火腿,到潮州人開的店裡買特色食品,還有米鋪、水果攤……每到一處,總能和店主寒暄幾句。
買食材
“在‘藍帶’學習時,有個期末考試題目是做一種法國南部的魚湯。老師說,他評分的基準是,希望吃到普羅旺斯的味道。很多同學笑了,覺得這是句廢話。但他的意思是,煮菜的時候不要只跟着食譜走,而是去了解每道菜背後的文化和發源地,”她說,“待會午飯時,我們用買到的部分食材做個前菜,法餐的做法,但能淺淺嘗到屬於中國的海的滋味。”
處理蟶子
前菜:新鮮蟶子。餐盤是向本地陶藝家定做的,盤子的邊緣如同海浪
本地的新鮮蟶子洗淨、焯水、切薄片,用花椒油醃製片刻,再與萵筍、蜜瓜搭配擺盤,點綴牛油果汁和可食用花,就是非常爽口的前菜,蟶子仍然鮮嫩,少許潑辣的花椒叫醒了味蕾。
“過去在幾個餐廳工作時,不論倫敦、臺中或香港,每當主廚在法國菜的基礎上使用了在地食材,都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所以在我的食物裡,也儘量用到家鄉的食材,做出有風格的搭配。”
在地性,不僅體現在食物裡。度假屋開始改造後,Stefanie就慢慢了解、熟悉島上的鄰居。她認識了住在南丫島上的本地陶藝家Nick Poon,並邀請他設計餐盤,盤子的邊緣曲線做成海浪的樣子。她還委託一位住在西貢、專門做蠟燭的手藝人,以菜單中的一道菜爲靈感,做了專屬於這棟房子的香氛,香氛被盛在陶罐裡,陶土融合了西貢和南丫島的泥土。同住一個海灣另一棟白房子裡的鄰居,曾經划着槳板來吃飯……
“我不希望這只是一棟漂亮的房子、一個可以吃飯的地方、一個只用來享受的度假屋,希望家人也好、朋友也好,來過的人們能獲得完整的關於在地生活的體驗。如果藝術是沒有界限的,那麼煮菜也可以是藝術表達的一種方式,我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把這裡變成充滿了不同藝術的地方。”
甜品,巧克力與兩款瑪德琳
午餐的末尾,Stefanie端出一組甜品,兩款瑪德琳和一種巧克力,放在三層器物裡。巧克力里加了中國白酒,入口即化。底部分別裝飾着沙姜和大紅袍茶葉的瑪德琳,吃着很溼潤,都添了蜂蜜,來自南丫島上的一個小蜂場。原來一頓午飯,我們已經品嚐過南丫島周邊的山與海。
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